首页 沈阳实盘炒股开户 杠杆炒股配资 股票配资杠杆 杠杆配资炒股平台
  • 首页
  • 沈阳实盘炒股开户
  • 杠杆炒股配资
  • 股票配资杠杆
  • 杠杆配资炒股平台
  • 杠杆炒股配资

    你的位置:沈阳实盘炒股开户_杠杆炒股配资_股票配资杠杆_杠杆配资炒股平台 > 杠杆炒股配资 > 马尔克斯最后一部小说问世!译者侯健:“还是那个味儿”|小南读书

    马尔克斯最后一部小说问世!译者侯健:“还是那个味儿”|小南读书

    发布日期:2024-03-25 04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71

    今年的3月6日,对于加西亚·马尔克斯(以下简称“马尔克斯”)的全球粉丝来说,意义格外重大。这一天既是这位举世瞩目的“大文豪”的诞辰,也是他最后一部小说《我们八月见》迎来全球多语种首发的日子。小说简体中文版由西安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副教授侯健翻译,新经典文化推出。

    3月6日,新经典文化推出《我们八月见》。

    1927年3月6日,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的一个海滨小镇——阿拉卡塔卡。20世纪50年代,他开始出版文学作品,如《枯枝败叶》《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》《恶时辰》等。

    令马尔克斯声名鹊起的《百年孤独》发表于1967年,它在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,享誉全球。他本人也凭借这部作品摘得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,成为拉美“文学爆炸”的重要推手。后来,他创作出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等作品,深受读者喜爱。

    加西亚·马尔克斯。

    2014年4月17日,马尔克斯在墨西哥病逝,享年87岁。在逝世后,他的作品依旧风靡全球。新经典文化曾于2011年6月推出《百年孤独》,十多年来销量已达一千万册,而《我们八月见》自2月28日开启预售,已超过4000名读者在豆瓣网标记“想读”。在B站拥有超20万粉丝的读书UP主“编辑渡边”评价:“不管他是要讲述孤独还是爱情,抑或永远鼓动我们生活的欲望,都如海风拂面,让人忘我。”

    马尔克斯的作品为何经久不衰?《我们八月见》在其创作生涯中具有怎样的地位?本期“小南读书”专访译者侯健,为读者揭开这部作品的神秘面纱。

    《我们八月见》译者侯健。

    01

    被要求保密的遗作

    “神秘”是《我们八月见》最初的标签。早在1999年,马尔克斯就在文学论坛上朗读了小说首版的第一章。“现在我知道自己或许没有下一个二三十年了。我努力克服这份急躁,因为仓促而成的作品一眼就会被识穿。对死亡的恐惧支撑我一直不停地创作,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写下去。”

    马尔克斯在十年内将稿件增删五版。然而,他做出了最终判决:“这书不行,得把它毁了。”这次,马尔克斯的儿子们并没有遵从父亲的意愿,而是把它放到一边。等十年后再次翻开时,他们发现这部手稿拥有许多令人愉悦的优点——马尔克斯讲故事时的迷人腔调、俘获读者的叙事技巧以及对普通人生活和遭遇的关注,都使这部作品熠熠闪光。

    加西亚·马尔克斯。

    “《我们八月见》是他顶风破浪克服万难的最后一次创作结出的果实。那次创作过程就是一场赛跑。比赛一方是艺术家追求完美的天性,一方则是日渐衰退的记忆力。”罗德里戈·加西亚说。于是,他们决定出版这部“最后的小说”,为父亲的文学生涯画下句号。

    在接到《我们八月见》的翻译邀请的同时,侯健也收到了要求保密的通知。他暗自欣喜,“没有哪个西语译者能拒绝翻译他的作品,毕竟这是难得的同大师神交的机会,更别说这部还是他从未面世的遗作了。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用似乎带着魔法的文字,把我们领进那片美妙的天地中去。”

    侯健回忆,他是在大二时读到马尔克斯作品的,收到的第一本西班牙语原版书礼物,就是室友赠送的《百年孤独》。在后来的日子里,虽然他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马尔克斯曾经的好友、最后与之分道扬镳的巴尔加斯·略萨,但在阅读马尔克斯作品时,仍然会生出“常读常新”的感慨。

    “阅读书里的每个字,都好像看到马尔克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写下它们时的样子。”侯健介绍,《我们八月见》讲述了一名女性,在每年八月十六日同一时刻,重复乘坐同一班渡轮,抵达同一座岛上,光顾同一家花摊,带着一束剑兰去扫墓的故事。故事不复杂,也不长,翻译的难度不算很大。这得益于原作本身的流畅性与完整性。不过,原作中的“一语双关”是较难处理的地方。“女主人公和她丈夫有一段对话,那句话本身有一语双关的意思,说完后两人都笑了,本来僵持凝重的氛围也被打破,如何让中国读者也觉得有趣,能够会心一笑,比较难。”

    《我们八月见》书影。

    侯健认为,虽然《我们八月见》是马尔克斯最后一部小说,却很适合读者作为入门书去读,一则故事长度适中,与《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》字数相仿。再则这部小说描写的是马尔克斯很爱写、读者也很爱读的爱情主题。“还是那个味儿!”他说。

    02

    老作家的新突破

    在许多读者看来,马尔克斯甚至拉丁美洲文学的特征,都与“魔幻现实主义”风格长久绑定,毕竟这种将现实世界与超自然、幻想和神秘元素结合在一起的风格,曾在《百年孤独》的创作中“到达顶峰”。

    《百年孤独》。

    作为国内主要研究拉美“文学爆炸”的学者,侯健告诉记者,他曾在B站开设拉美小说课,最初的标题便拟定为《别了,魔幻现实主义》。“我想通过这样一门课程来‘袪魅’,来告诉大家其实拉美小说丰富多彩,不仅仅只有魔幻现实主义。或许《百年孤独》是最受读者喜爱的小说,将马尔克斯同魔幻现实主义画等号的误解就是这么来的。”

    “绝不能说马尔克斯所有的作品都很魔幻。”侯健分析,马尔克斯的大部分作品要么现实,要么就是现实压倒魔幻,如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《迷宫中的将军》《苦妓回忆录》,实际上都不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。“若人们认为拉美文学必然魔幻,这就等于戴上了魔幻滤镜去看待在拉美发生的许多社会问题,无法感同身受地体会当地人的真实经历。”

    以《我们八月见》为例,它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作品。此外,侯健补充,它还是一部地道的“大女主小说”,小说里的男性都是辅助性的角色,故事的所有情绪、波澜和爆点都凝聚在女主人公身上。“这对于我们理解马尔克斯的文学来说,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,他的中长篇小说里还从来没有以女性为绝对主人公的故事。”

    马尔克斯生前曾表示,在创作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时,他开始感到困惑:爱情是否会随着岁月流逝、年龄增长而改变?后来,他的许多作品似乎都在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,而在侯健眼中,《我们八月见》是补全这系列答案的关键一环。

    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。

    “这部小说是马尔克斯从女性视角出发,对那个问题做出的回应,也是一次自我突破。男作家以女性视角创作小说,本身就有天然的困难,而且也很容易被人诟病,我不知道马尔克斯是否有豁免权。至于国内外读者会如何看待这部作品,我本人很好奇,也很期待。”

    【采写】南方+记者 戴雪晴

    【统筹】刘炜茗

    【图片】受访者提供